写在前面的话

大多数的商学院都会有一门初级核心课程叫做公司理财(corporate finance),是以公司的角度分析钱从哪里来,应该到哪里去。稍高年级的学生会学到另外一门重要的课程投资学(investment)是以机构投资者的角度讲述投资中的核心科学问题:风险与收益的取舍。如果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这些课程都是要训练学生怎么为别人服务。当然以此为基础,足够的积累之后变成让别人为自己服务,这样的职业规划不能够说错误。但是大多数人都走不完第一个阶段就结束了职业的生涯。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为了那些刚刚开始职业生涯的人,提供一门新的课程:个人理财——以你自己作为投资主体,如何为你自己投资——这是这门网络迷你课程要解决的问题。

个人理财的必要性

每个人都当为自己的将来负责,而个体的将来其实面对极大的不确定性。生老病死,人生的各种滋味,大体上每个人都会经历。有的出于严密的计划安排,有的纯属造化弄人。

以当前以及未来可能的现金流规划个人未来确定或不确定人生的财务背景,即为个人理财。

上过投资学课程的同学可能会问:如果我已经学会了机构投资,还有必要专门学习个人理财吗? 不能够将机构投资的方法直接用到个人投资上吗?

首先,你得认识到机构投资和你个人投资,在投资主体上的不同:

  • 机构投资的主体当然是代表了不同偏好、目的、背景的投资个体(比如家庭或者公司)集合,这样背景下形成的投资机构,其投资偏好必然是妥协的产物,是中庸的。因此你大差不差的认为它是理性的。
  • 个人,哪怕是具备强大自制力、 认知能力的你自己,你也可能是更激进的或者更保守的,更要命的是:
    • 你可能是多变的:或时激进或时保守,或时乐观或时悲观
    • 你可能是风险认知不一致的:大多数人认为债券市场是相对安全的、股票市场是波云诡谲的、期货市场是玩蹦极的。因而在投资债券市场的时候可能比较喜欢一些信用债甚至垃圾债,或者是可转债。殊不知这些投资品的风险程度并不亚于股票市场。而他们可能根部不敢触碰的期货市场,其实是最为简单直接的投资品。

基于以上投资主体的不同,带来的问题是:

  • 对于机构投资,你还有可能用一个相对稳定的标准来判断投资对象的价值。科学上说,我们用一个效用函数来代表它的偏好,投资就是使得效用最大化;实际上,机构投资的经理们,更爱讲审慎评估投资对象的风险收益比。
  • 对于个人投资者,问题绝对没有那么简单。风险收益比的概念对于个人投资仍然有用,但是必须清楚人生面临多种复杂的风险,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风险收益比能够判断的。更不要说使用一个什么个人效用函数,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来进行个人理财了。

个人理财最核心的概念是分类:按照将来资金的用途,进行分类 因为你知道自己的风险偏好是不稳定的,你知道人生中你在乎的不同的东西是不能简单比较的,甚至不丢人的承认你的认知是有缺陷的,所以你必须要对你的资金进行严格的分类。分类一定不能最大化你的效用,或者通俗的说,不能最大你的财富。但是分类可以做到:

  1. 有效隔离风险:分类实际上建立了各个资金池之间的物理(最好)或者心理(内心够强大吗?)的隔离墙,不会出现火烧连营的情况。
  2. 有效理清各个类别下的投资思路,做到各类别下最求最优投资。

我母亲在她还很年轻的时候,卖掉我父亲的唯一一块上海手表,换得了五十几块钱。就用这笔钱,她就在自家的自留地上修起了我家的大房子。当然欠下了一脑门子的债。可是她心里记得很清楚,欠人家多少木料钱,多少灰浆钱,多少砖瓦欠,多少工时钱。每年努力挣公分、帮人做裁缝、养猪。每一个公分、每一块钱、每一头猪该是还谁的帐的,心里清清楚楚。一年辛苦到头,请人杀猪卖肉,所得的所有收入,一笔笔一个个的还债,几年的功夫就将帐还清了。妈妈常说:“一年辛苦养猪,最后自己连下水都舍不得吃,全部卖了还账。帐还了心里就轻松了。光景就一天天好起来。” 我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年幼时的我是否曾经满心欢喜等着杀猪吃肉最后又伤心失望。平凡人的人生里头终归有很多的不得已。但也是这平凡人生里不断践行着朴实而有效的道理。